日本为何不会诞生BAT这样的巨型平台?

时间:2021-03-20 | 标签: | 作者:Q8 | 来源:网络

小提示:您能找到这篇{日本为何不会诞生BAT这样的巨型平台?}绝对不是偶然,我们能帮您找到潜在客户,解决您的困扰。如果您对本页介绍的日本为何不会诞生BAT这样的巨型平台?内容感兴趣,有相关需求意向欢迎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,或留言咨询,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!

日本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,但是日本却没有诞生像BAT这样的巨型平台,因此给中国许多媒体留下”互联网时代落伍者“的印象。但是在日本上了年纪的阿婆都在玩自拍,晒分享,他真的是”互联网时代的落伍者吗“?随小编一起一沃尔玛危机公关探究竟吧。

日本为何不会诞生BAT这样的巨型平台?

日本国土有限,且是岛国;基础设施发达,尤其是物流基础设施更好;人口集中,城市化程度较高。。这与互联网巨型平台诞生的条件相背。

为什么日本这样一个国家,留给中国许多媒体人如此一种印象:它是个互联网时代的落伍者。

你能迅速想到,它们缺乏BAT这样的互联网企业,尤其是阿里这样在美国上市、享誉全球的巨头。此外,你也能拉出京东、新美大、滴滴、360、小米这类互联网企业群,中国似乎优势更大了。

当过去几年日本电子制造业持续遭遇困顿后,中国这类论调就更浓。甚至已蔓延到整个产业界。再联想到中国经济体量早已超越日本,我们的自豪感简直可以爆棚。

但被认为一个落伍者的日本,互联网实际却很发达。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与各种O2O领域,它比中国大陆要更普及,与实际经济融合更快,服务更精细。

两天前,我一个在东京银座二丁目那边逛,各色户外公共设施、路边几平方的小店,都有着出非常鲜活的移动互联网应用。我在一个没有几个座位的小便当店吃饭,无论是门口的KIOSKA还是店面内部的点菜系统,都与手机支付、生活应用有多重关联。、东京地铁上也是一片低头族。上了年纪的阿婆手机玩得很溜。我仔细观察华为的危机公关 p10闪过三个阿姨,她们不断玩自拍、分享,掩口而笑,咯咯吱吱。身边一个美丽女生,在玩Line,传图片,聊天,丝毫不避讳我在旁边看个真切。

支撑这种种场景的,当然是日本发达的ICT业基础设施。日本互联网,无论PC时代还是移动时代,起步都比中国早。在电信业许多关键窗口,也都先于中国。

之前多本书已经综合解读过日本移动互联网,比如岩田昭男《O2O时代的冲击》、曾航《移动的帝国》等。但在我看来,他们都没有给出真正的逻辑。

需要再次把关键的问题提出来。那就是,既然日本互联网如此发达,那它为什么没有诞生类似中国阿里这种大型互联网平台?

我先直接给出理由:一是日本国土有限,且是岛国;二是基础设施发达,尤其是大交通、大物流基础更好;三是日本人口集中,城市化程度较高。

怎么跟这有关呢?我来说一说框架。

诞生阿里这种大平台的必要条件是:庞大的人口、线下壁垒较多,尤其物流是社会的瓶颈之一;幅员一定辽阔。

日本人口不算少,但37万平方公里,抛开不适居住的山地与岛屿,更小些。这意味着它的人口密度相当高。如果,再考虑到它的城市化程度,比如一个东京有3000多万人,几乎汇聚了日本四分之一的人口。

也就是说,它不像中国这样庞大的面积,商品流通要周转很多环节,成本会在流通过程中层层叠加,整个交易成本自然非常高。

日本的交通基础设施很发达,公路、公交、公路、铁路、日本新干线、海运、航空,几乎每个领域都有许多故事。只相当于2.5个山东面积的日本,高速公路里程世界第七。它的地铁系统可以说是全球最复杂、高效。51年前,日本子弹头列车就已经上马运营。汽车、造船工业不用说。它有着庞大大流通的基础优势。

这种人口、面积、城市化、城乡一体化、交通物流(邮政、快递)等关键要素结合起来,再加上制度支撑,整个社会就像一架机器一样,精密运转,非常高效。

在这种高效的物理世界里,纯粹从实物商品的销售来说,日本线下的效率足以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准,互联网平台当然可以参与起来,但很难呈现出阿里这种势如破竹、吸纳一切的平台力量。阿里这样的平台级企业不可能诞生在日本这样的国家。互联网平台的乐园,是那种壁垒复杂的市场。我这里说的是平台模式,不是说日本无法诞生电商企业,也不是无法诞生类似阿里这样营收规模的互联网企业。

你能看到,与中国面积可以对比是的美国,它的人口也有相当基数。在发达的整体经济水平、全球化能力、ICT工业支撑下,美国当然能诞生巨型平台企业,亚马逊当然会有一个相当的体量。

在全球范围寻找,未来,印度、巴西、德国、俄罗斯、印尼这类人口、地理空间较大的国家,如果它不走向过度的开放,类似南美智利那种自由主义的风格,应该都会诞生一些区域互联网平台企业。

当然,包括中国在内的这类国家,人口的因素会具有决定性作用。俄罗斯人口1.4亿,绝对数量不小,但相比俄罗斯的国土面积,注定人口的整体消费力、消费与服务的多样性,消费端的规模化效益,很难摊薄高昂的基础设施成本。类似的还有加拿大,面积世界第二,但人口只有3500多万。当然,它们的电商更多服务于核心城市。

这类国家都有自己独立的电商平台,德国的那个平台,还被称为欧洲的阿里,创始人也非常有个性。印度也已经有当地的地头蛇平台。

但是,这种具有诞生平台级企业可能性的国家,却在O2O领域,很难具备日本这种条件。日本的人口与消费力、国土、ICT基础设施、供应链与物流基础设施,它们的综合匹配度比其他西方国家更高,更能促成精巧、高效的服务。它虽然没有巨型互联网平台,但小而美的O2O化服务更普及,速度更快,形成闭环更有优势。

中国当然也有许多O2O公司、创业项目。它们集中在城市。相比整个庞大市场前景,整体占比非常小。而且,由于90%的O2O服务都没有真正实现交易闭环,更多停留在信息与决策层面,生存压力更大。上半年的一份死亡名单,显示出,中国在这个领域将经历一个长期过程。它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业的信息化,没有制造业与实体经济转型的阶段性改观,服务业也很难有真正的起色,目前的创业项目之所以压力大,也有制造业与实体经济疲软,导致O2O服务项目过度同质化,主要集中在一些高频领域,竞争扭曲而激烈。

这就是日本互联网业的差异化竞争力。它不是刻意形成的格局,而是上述多种资源禀赋自然形成的。当然,这些要素之外,也有日本实体经济的支撑。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支撑,没有长期以来贸易立国的战略,没有落地环节的各种精细化、人性化服务,日本的这种路径是很难持续的。某种程度上,日本在实体零售领域掌握着全球的一些游戏规则。它覆盖广泛、运转高效的流通业,汇聚着全球各国的商品,你在商店里、路边的KIOSKA里面,几乎能看到全球各国的个性化商品,当然本地商品是其中关键部分。

忘记了,有必要补一个细节,它能显示,日本零售业基础设施之发达。日本是全球自动售货机最普及的国家,全国接近5000万台,几乎接近每两人一台。

你能看出,中国媒体对日本互联网业的认知有很大偏差。当我们认为它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落伍者时,我们没有真正看到日本上述各种要素的协同,如此尊重实体经济,面向整个社会服务的基础设施具有更高的运营效率,也更有集约性。

当然,除了这些必备的要素,还有政策与文化层面的原因。中国之所以诞生阿里巴巴,跟本土长期以来有限的开放性有关。中国是一个壁垒多多、竞争不够充分的市场,它是互联网天然的乐园,它与实体的碰撞、融合,能比全球其他国家迸发出更为惊人的力量。

在这个意义上,我们说,这是互联网给予中国的一种恩赐。许多时候,许多人歇斯底里地表达他们对互联网的商业崇拜,是因为,它确实已经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甚至命运。

但是,需要清醒的是,前21年,固然中国涌现了比日本等西方国家更具活力的互联网企业,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面临的挑战比它们更少。相反会更多。因为,服务业的信息化,以及数字鸿沟那边的乡村世界,它的信息化还停留在相对原始的水平。这两个大的领域,是中国信息化进程中最难啃的骨头。

我们关注美国很多,也应该仔细研究日本互联网的差异化竞争力,它的服务业信息化值得关注,核心不在于技术本身,而是线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。我们缺乏精细化的精神,O2O服务缺乏这一精神是不可能有真正起色的。当然,背后的各种社会化壁垒也具有决定性作用。

所以,由此我们也不要因为日本没有阿里,没有整个BAT,没有大批美国挂牌的互联网企业,就认为日本在互联网时代失去了竞争力。我觉得除了人口老龄化是它确实难以回避的核心问题外,日本依然是全球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。中国只是完成了第一波波澜壮阔的信息化运动,而下一波,在与实体经济大规模融合的过程中,考验中国的因素,就在于我们的原始的创新精神、创意文化、基础制造业的升级、人本关怀与服务意识,以及一个开放的制度环境了。

当然,我这么写,全文并非完全认同日本的路径就是最合理的。至少它的制造业陷入一个周期困顿,也说明这个国家的产业面存在许多问题。它应该也是影响日本互联网的因素之一。我认为除了移动互联网之外,未来日本在工业互联网、工业4.0等许多领域仍然会展现出它的力量。不过,这都不是我这几段文字要写的核心方向。

日本为何不会诞生BAT这样的巨型平台?

上一篇:WPS为什么会被苹果和Google同时看中?
下一篇:亚马逊发布2015跨境电商趋势报告 湖南卖家跻身全


版权声明:以上主题为“日本为何不会诞生BAT这样的巨型平台?"的内容可能是本站网友自行发布,或者来至于网络。如有侵权欢迎联系我们客服QQ处理,谢谢。
相关内容
推荐内容
扫码咨询
    日本为何不会诞生BAT这样的巨型平台?
    打开微信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

小提示:您应该对本页介绍的“日本为何不会诞生BAT这样的巨型平台?”相关内容感兴趣,若您有相关需求欢迎拨打我们的服务热线或留言咨询,我们尽快与您联系沟通日本为何不会诞生BAT这样的巨型平台?的相关事宜。

关键词:

关于 | 业务 | 案例 | 免责 | 隐私
客服邮箱:sales@1330.com.cn
电话:400-021-1330 | 客服QQ:865612759
沪ICP备12034177号 | 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2418号